山东

烟台道德模范刘杨:自立自强,敢问路在何方

2024/11/06 15:45 来源:鲁网    阅读:7921

他,从10岁起饱受病痛折磨,也被医生下过“绝症诊断书”。为了与先天性“脊柱侧弯”抗争,发送过上千份电子病历,睡过医院走廊,终于在历经数十次转诊后迎来了手术……如今,却依然坐在轮椅上。“每个残疾人都是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刘杨不止一次地向《中国青年》记者感慨。

2019年,刘杨荣获烟台市助人为乐道德模范称号,这名“90后”小伙因为年纪轻轻便经历过生死, 品尝过绝望,自愿登记成为山东省第一个签署器官捐献协议的在校大学生。而为了帮助更多人走出绝望,他发起成立“承光心汇”器官捐献知识宣传志愿服务队,九年如一日地奔走在向大众宣讲普及器官捐献的路上。作为第十二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获得者,刘杨带领着上千人的团队活跃在扶残助残一线。在刘杨心里,多年来“承光心汇”就是自己的希望之光,“因为身体原因我曾经是个腼腆的孩子,但在投身这项宣传事业后,我变得越来越开朗而健谈,也因此收获了最真挚的友情和爱情。”

谈及“无障爱”,刘杨第一时间想到三年前的一件“憾事”。在2018年一场团队组织的关爱残障儿童公益活动中,一位7岁脑瘫患儿的母亲向他追问关于残障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因为忙于活动的组织,当时我的回答有些直白:还是会面临很多现实困难,比如无障碍设施的不完善、政策的不到位、工作岗位的特殊要求、社会的歧视……总之,想找份合适的工作,挺难的。”没想到这位母亲听后,半晌无语,泪水却难止。原来从她的孩子出生被诊断为脑瘫起,一家人就开始了四处奔波求医之旅。如今孩子到了该上学的年纪,母亲无奈辞去公职,毅然决定与孩子同桌——她满心以为,只要陪着孩子走过16年求学之路,等孩子顺利读完大学就会有一个全新的人生……刘杨深知那张泪流满面的脸孔背后,藏着多少愤懑、不甘,以及不为人知的委屈。因为那位母亲让他想到了自己的父母。“他们已年过七旬,总说此生最大的担忧就是他们百年之后我该怎么办——恐怕这不仅是我父母的忧愁,更是全天下每一位残障孩子父母内心最真实的写照。”

目前我国有1100万残障儿童,其中55%属于肢体残障,他们若就读于普通学校,即面临无障碍设施基础不足,独自在校安全无法得到保障等问题。更重要的是,0-17岁正是残障儿童的康复黄金期,他们难以像其他孩子一样把时间和精力全部用在学习上,因为康复对于他们的成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刘杨告诉记者,在攻读康复医学的硕士研究生后,他开始针对这一社会痛点进行探索,为此团队发起成立了一家康复医疗中心,每年为10万名中小学生做脊柱侧弯筛查,为36名残疾儿童提供全年的康复教育服务并致力于重度残疾人家庭精准扶贫工作,同时积极吸纳残疾医学生就业。目前中心已通过审核,成为山东省残疾儿童定点救助机构。他们针对肢体残障儿童的现实需求,采用“康复+教育+辅具”的综合方案,并将教育分为通识和职业启蒙两大板块。“通识教育虽然教授科目与普通学校基本一致,但是在教学方式上,更强调将康复活动泛化进日常,并在课内以触摸、涂鸦、拼图等各种教具促进儿童对于视听触等感知觉的输入。”在职业教育启蒙方面,该中心从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手艺和网络编程三方面进行启蒙引导,以期个性化支持残障儿童具备自立自强的能力。其中试点培养中医小学徒的项目颇受欢迎,未来希望通过医学院校单招、继续教育等途径助力更多人才成长为合格的中医执业医师。

“有一天,残障仅是我们作为人的一个特点,而非缺陷。”刘杨惟愿与更多同心协力探索,让理想中的“无障爱”早日到来。

责任编辑:吕言鑫

社区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