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文登区文昌中学:在收放自如中做好课间管理大文章
2024/12/09 15:59 来源:社区文化网 阅读:1.2万
针对近年来学校存在的“课间圈养”和“厕所文化”现象,作为国家级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校,威海市文登区文昌中学秉承自信教育理念,以培养生活自立、学习自主、行为自律、心理自信、生命自强的自信学生为办学目标,带领全校师生积极探索中小学长短课等弹性教学时长改革,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在实施过程中,面对课间管理存在的三大困局:10分钟课间在挤占中被严重压缩;传统大课间活动设置集体跑操、广播操形式等单一形式;传统课间安全和监管有疏漏。基于此,学校采用项目研究,制度管理,打造“3R”(REST小课间,RELAX中课间,RELEASE大课间)课间活动体系,让学生调节学生学习状态、缓解疲劳和促进身心健康。
一、“放”字上做文章,让课间“长”起来
如何让校园回到“校园的样子”呢?陶行知说:“学校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所以,无论是学校管理者,还是班主任,都应该敢于、善于、乐于从一个“放”字上做文章。
1.项目引领,解放观念。破解中小学生“课间圈养”“厕所外交”之困,就要跳出狭隘的教育观,让课间活动回归本义。学校借助国家级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建设契机,进行《课间活动有效管理与实施》实验研究,引导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及家长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切实把学生健康放在首位。科学合理安排学生在校作息时间,赋予学生安排课间时间的主动权,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引导学生在课间科学合理地休息、交流、游戏与锻炼。
2.课间调整,释放压力。学校将传统的课间模式,在不改变45分钟课堂时长基础上进行局部微调,初步探索多元评价”体系管理下的“3R”(REST小课间,RELAX中课间,RELEASE大课间)课间设置模式。中课间设置两个,一个是15分钟,安排在上午一、二两节课之间,进行室内“桌操”活动。二是设置在下午六七节课之间,时间为20分钟,分级部进行特色游戏活动。大课间安排在上午两节课后,全校开展30分钟阳光体育大课间综合活动。剩下两个10分钟的小课间,让学生自我选择课间活动。
3.四组联动,绽放活力。学校成立以书记为组长的项目研究组,下设统筹组、执行组、协助组、宣传组。统筹组由书记和校长、分管体育的领导、体育组长组成,是整个课间活动的指挥中心,进行顶层规划,设计课间活动方案。执行组由班主任、体育教师、年级主任组成,承担课间活动的实际执行,将活动方案落到实处。协助组由总务处、政教处和学生会组成,做好物资保障、安全设施维护与活动管理,确保课间活动安全正常开展。宣传组由政教处管理,负责采取多种措施对课间活动进行宣传,激发学生参与兴趣,警示安全防范危险。
二、“活”字上想点子,让课间“闹”起来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活泼好动是他们的天性。学校组织问卷调查,“学校计划设计若干3-5分钟能在课间完成的体育游戏或活动,你是否愿意参加?”87.78%的学生选择非常愿意或愿意。由此可见,安静的课间非他们内心真实所愿,是迫不得已而已。为此,项目组集思广益,科学制定“多元融合式”课间活动课程,让室外活动健体益趣,室内活动益智育德,自主活动个性发展。
1.“1+N”融合式课程,让大课间“燃”起来。丰富30分钟的“阳光体育大课间”形式与内涵,强健体魄,迸发活力。
“1”—体质提升课程。特色大跑操口号铿锵,步伐有力。动感花样健身操将体能操、韵律操、跳绳等项目融为一体。青春的舞姿、动感的音乐,提升了身体素质,也赢得了学生喜爱。
“N”—特色校本课程。为了发展学生个性,学校设置了体育类“欣”课程,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田径等活动课程;艺术类“心”课程,如翰墨书香、古琴雅韵、声韵合唱、舞动梦想等活动课程;实践类“新”课程,如科创编程、根雕艺术、匠心榫卯,秀外慧中等活动课程,让学生发挥特长,兴致盎然。
2.内外游戏让中课间“活”起来。15-20分钟的中课间,将定制活动和自主活动相融合。第一节课后,安排以校歌为主旋律的班级特色桌操,学生自己编排动作,实行学期更换制。下午第六节课后,学校在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定制10个室外特色游戏项目如彩带舞、竹竿舞、花样跳绳、趣味踢毽、跳房子等强度低,易操作的活动,学生带队到指定场地,开展活动,实行月轮换制。
学校又设置了四大门类室内特色活动:打手背等传统游戏类,你来比划我来猜等娱乐类,下棋等个人吉尼斯挑战类,百科知识大赛等学科融合类,益智益趣。活动班级自主选择,也可以自主设计。
3.区域设置让小课间“动”起来。两个10分钟的小课间活动选择可不少,教室的图书角有孩子们捐赠的丰富多彩的书籍,书虫可以随心选,种类繁多,内容有趣。游戏区有象棋、跳棋等道具,各小组轮流玩,益智又有序。各学科有如语文“成语接龙”、“脑筋急转弯”、数学“几何拼图”、“数独”等经典游戏,学生动手动脑,小组团结合作,既愉悦身心,又提升了小组的凝聚力。
除此以外,还可以借助厕所在教学楼外的时机,在沿途设置平衡木桥、摸高器等,这样学生在往返间就能顺道完成练习。 丰富多彩的活动,打破了以往课间活动的局限性,将孩子们的活动兴趣最大程度地激发出来,也满足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教育需求。
三、“收”字上下功夫,让课间“序”起来
俗话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放松风筝线,让校园“闹”起来,也并非是完全不去约束、没给底线的“放羊式管理”。“自然选择”状态下的校园或班级迟早会出安全问题的。纵观课间安全事故,我们必须认定一个事实:没有安全,一切教育都是空谈。让学生在课间休息既自由自在,又井然有序,这就少不了在管理上收紧风筝线。
1.“规则化”引导让学生自我约束。实施“教师1分钟下课监管制度”和“学生2分钟到达指定场所制度”,确保学生课间活动时长。学校利用国旗下的讲话、主题班会、法制学习大讲堂等方式,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为打造一个活而不乱、紧张而有序的课间活动奠定基础。
2.“网格式”督促让学生自觉规范。学校引导全体教师树立大安全观,不断提高安全理念。班主任要到岗主管,政教处、学生会巡查监管,体育组、总务处定期对设施核查协管。总之,各方联动,形成全员参与、多方联动的管理网络,营造一个安全的活动环境和氛围。
3.“过程性”评价让学生迸发热情。为保证课间活动效果和安全,学校每月根据评价量表对课间活动组织、游戏内容安排、操场区域选择、学生参加方式、游戏活动参与度等方面进行月评价,项目吐故纳新,评价结果纳入教师个人考核、班级考核和学生诚信积分中。也评选出“优秀活动奖”“最佳组织奖”“才艺之星”等,激发老师和学生的参与热情。
课间改革之路犹如一场马拉松,需要不断探究与实践。未来,学校会结合实施情况,适时调整评价体系和课间活动体系,让课间活动真正落到实处,让学生收到享受乐趣、放松身心、促进健康、提升体质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