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兴趣培养的策略研究
2024/12/30 09:46 来源:社区文化网 阅读:1.3万
烟台市莱山区朱塂堡小学“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兴趣培养的策略研究”负责人王梦雅,二级教师,主持完成了“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兴趣培养的策略研究”。课题组主要成员:温树超、王明明、刘亚群。
一、简介部分
(一)标题:《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兴趣培养的策略研究》
(二)摘要:农村地区由于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家庭阅读氛围不浓厚等因素,导致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量相对较低,同时许多农村小学生对阅读缺乏内在的热情和主动性,往往把阅读视为一项任务而非乐趣。这不仅限制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也对其综合素质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基于现状,明确本次研究的目标: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实现学生大量阅读,提高学生阅读面,增加知识储备。
本次研究分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策略制定阶段、实践验证阶段、总结反思阶段5各阶段,利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4个方法解决当前问题,研究最终得出成果,即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8个方面问题:阅读资源匮乏、教学方法单一、缺乏阅读氛围、学生认知局限、电子产品冲击、缺乏阅读指导、评价体系不完善、家长示范不足;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兴趣培养4个策略:浓厚阅读环境、创新教学方法、激发阅读动力、完善阅读评价;研究取得良好效果:学生的阅读兴趣明显提高,阅读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语文素养得到了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氛围更加活跃。本次研究结束后,课题组成员对本次研究全过程进行复盘总结、剖析反思,同时对未来研究相关问题提出新的思路。
二、主体部分
(一)研究问题
1.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兴趣培养的有效策略,以促进农村小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
2.研究意义
对学生的意义
(1)激发内在动力:培养阅读兴趣能让农村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中,提升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2)促进素养提升:有助于学生在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等方面的核心素养得到切实发展,为未来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3)丰富精神世界:使学生通过阅读接触更广阔的世界,丰富内心,提升精神境界;
(4)增强学习能力:良好的阅读兴趣能带动其他学习能力的发展,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对教师的意义
(1)优化教学方法:促使教师不断探索创新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
(2)增强教学效果:通过有效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成效和质量;
(3)关注个体差异:更好地了解农村学生特点,做到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需求。
对学校的意义
(1)营造文化氛围:有利于打造书香校园,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和学习环境;
(2)提升教育质量:整体上推动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增强学校在教育领域的竞争力。
对教育发展的意义
(1)推动教育公平:助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体现教育公平性;
(2)完善教育理论:为语文教学中阅读兴趣培养相关理论提供更多实践依据和补充;
(3)培养时代新人: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具备良好语文素养的新时代人才贡献力量。
3.研究假设
假设一:如果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样化的阅读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故事接龙等,那么学生的阅读兴趣将得到显著提高,进而有助于语文核心素养中语言运用、思维发展等方面的提升。
假设二:倘若加强农村小学的阅读资源建设,提供丰富且适合的书籍,并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那么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会明显增强,且能够促进其在审美鉴赏、文化传承等语文核心素养方面的发展。
假设三:要是教师能更注重与学生的阅读互动,如开展读书讨论、心得分享等活动,学生的阅读参与度和兴趣会提升,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假设四:当把阅读与农村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阅读素材,那么学生对阅读的亲近感和兴趣会增加,对语文核心素养中思维的拓展和文化理解的深化有积极影响。
假设五:若能通过激励机制,如奖励阅读表现优秀的学生,会刺激更多农村小学生产生阅读兴趣,进而推动他们在语文核心素养各个方面的进步。
4.核心概念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方面,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应具备的关键能力和品质。
农村小学:强调研究的特定环境和对象群体,其在教育资源、文化氛围等方面与城市可能存在差异。
阅读兴趣:学生对阅读活动的喜好程度和积极主动性,表现为对阅读的渴望、投入和持续关注。
策略:指为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而采取的各种方式、方法和途径,包括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资源的调配、教学活动的组织等。
(二)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1.研究背景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而阅读作为语文学习的关键环节,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阅读兴趣普遍不足,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发展。
2.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建构性。学生通过与环境的交互和自身的经验来构建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在阅读兴趣培养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活动,自主探索和理解文本,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
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具有多种智能,如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和内省智能等。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智能特点和学习风格,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
最近发展区理论:由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认为学生的发展存在两个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供具有挑战性但又可及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潜力。
情境认知理论:主张学习应发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生在与情境的互动中获取知识和技能。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与农村生活实际相关的阅读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感受阅读的乐趣和意义。
自主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和自我调节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需要培养他们的自主阅读能力,让他们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掌握阅读方法,并能够自我评价和调整阅读策略。
3.文献综述
激发阅读兴趣:通过选择适合农村小学生的阅读材料、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等手段,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培养阅读习惯:教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鼓励他们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提高阅读效率和质量。
创设阅读环境:改善农村学校的阅读资源,如增加图书馆藏书、建设班级图书角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
开展阅读活动:组织读书分享会、阅读比赛等活动,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和参与度。
加强家校合作:鼓励家长在家中陪伴孩子阅读,营造家庭阅读氛围,共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升教师素养: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阅读素养和教学能力,以更好地指导学生阅读。
利用多媒体资源: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如多媒体教学、在线阅读平台等,丰富阅读形式,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
关注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和能力,提供个性化的阅读指导,满足他们的需求。
培养阅读思维: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这些策略可以帮助农村小学生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从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然而,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三)研究程序
1.研究对象
该研究的对象通常为农村小学的学生、语文教师以及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整体情况。具体来说,学生是阅读兴趣培养的直接对象,研究他们的兴趣现状、发展变化等;语文教师是实施培养策略的关键主体,对他们的教学观念、方法等进行研究;同时,也会将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环境、课程设置、教学资源等方面纳入研究范畴,以全面深入地了解和分析在这一特定情境下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2.研究设计
准备阶段: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确定研究思路和方法。
实施阶段: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教师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分析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策略制定阶段:根据分析结果,制定具体的阅读兴趣培养策略。
实践验证阶段:将制定的策略应用于教学实践,观察学生的反应和变化。
总结反思阶段: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反思,完善策略。
3.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搜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了解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行动研究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进阅读兴趣培养策略。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4.技术路线
(四)研究发现或结论
发现:农村小学生在阅读兴趣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学生兴趣较低;农村小学的阅读资源相对匮乏,限制了学生阅读兴趣的提升;教师在培养阅读兴趣方面的方法和策略运用不够多样化;家庭阅读氛围对学生阅读兴趣有显著影响。
结论:多种策略综合运用,如丰富阅读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开展多彩活动等,对培养农村小学生阅读兴趣有积极效果;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在阅读兴趣培养方面的能力和素养是关键;应注重家校合作,共同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促进学生阅读兴趣发展;针对农村特点,开发适合农村小学生的阅读材料和活动形式,能有效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和坚持;阅读兴趣的培养能切实推动农村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中各方面能力的提升。
(五)分析和讨论
实践效果:
1.学生的阅读兴趣明显提高,主动参与阅读的积极性增强;
2.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显著提升,阅读理解、分析和表达能力都有了较大进步;
3.课堂教学氛围更加活跃,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
4.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有效提升,在写作、口语表达等方面表现出更高的水平。
实践结论:
1.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兴趣培养的策略是可行且有效的;
2.通过浓厚阅读环境、创新教学方法、激发阅读动力和完善阅读评价等策略的实施,能够有效提升农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3.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需要学校、教师、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阅读氛。
意见建议:
1.学校应进一步加强阅读资源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的阅读材料;
2.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掌握更多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和策略;
3.家长要重视家庭阅读氛围的营造,多陪伴孩子阅读,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4.社会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为农村小学提供更多的阅读资源和活动机会。
(六)建议
研究中的创新点:
1.针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阅读兴趣培养策略;
2.将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与阅读兴趣的提升相结合,拓展了研究的视角和思路。
存在的不足:
1.研究范围方面:可能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农村小学覆盖不够全面,导致研究结果的普适性受限;
2.时间跨度方面:研究时长可能较短,难以充分体现策略实施的长期效果和潜在问题;
3.评价体系方面:对于阅读兴趣培养效果的评价可能不够完善和精准;
4.策略针对性方面:某些策略可能过于宽泛,对农村学生的特殊需求和挑战考虑不足。
改进措施:
1.扩大研究范围:增加研究样本,涵盖更多农村小学,提高研究的代表性;
2.延长研究时间:进行更长期的跟踪研究,观察策略的持续影响;
3.完善评价体系:构建更科学、多维度的评价指标,全面准确地评估阅读兴趣培养情况;
4.增强策略针对性:深入了解农村学生特点和实际困难,进一步细化和优化策略,使其更契合农村教学实际;
5.加强实证研究:运用更多实证研究方法,如行动研究等,以更好地验证和完善策略;
6.注重动态调整:根据研究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及时调整研究方向和策略内容。
启示:
1.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如何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高阶阅读能力,如批判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等。
2.可以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探索更加多样化的阅读教学模式和方法,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3.还应加强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阅读教学水平,为农村小学生的阅读素养提升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三、主要成果
(一)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案例与课例
1.《以书香校园创建为引擎:利用农村现有文化空间点燃农村学生阅读热情的实践与探索》2024年第三届书香校园阅读教育教学成果示范优秀案例 王梦雅 温树超 王明明;
2.烟台市优秀实践教学成果奖 课本剧《小英雄雨来》王梦雅;
3.能力提升工程示范课《美丽的小兴安岭》 温树超;
4.诗歌节区一等奖、读书节区二等奖、国学小名士诵读活动区三等奖 指导教师 温树超;
5.第二届国学小名士 指导教师 王明明;
6.《神笔马良》整本书导读课 孙聪;
7.《安的种子》绘本课 刘亚群;
8.《读书的故事》群文阅读 王明明;
9.《从憨憨到敢敢》整本书导读课、交流课 阎姣月;
10.《城南旧事》整本书导读课、交流课 温树超。
(二)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兴趣培养策略
本课题主要成果可概括为:一创二拓三成策略。具体分析如下:
1.一创:环境渲染——形成阅读兴趣提升氛围
(1)成立教师“初心”读书工作坊,激发教师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与书籍携手同行,带头阅读、做好表率;
(2)图书漂流活动——让书香飘溢整个校园,鼓励学生将他们自己的书籍与其他同学分享,让书籍在传递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3)流动图书车进校园活动——阅读,让乡村儿童有光,每个间周的星期三区图书馆的流动服务车满载书香进校园,改善学生阅读环境;
2.二拓:推荐书目——围绕单元主题,拓展阅读内容
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探究出该单元的单元主题,并进行单元主题的拓展延伸,再从“阅读推广书籍”中挑选与单元主题和学生年龄相符合的整本的课外读物,组建成一个由教材单元教学衍生的阅读拓展体系。同时,在老师的引导、归纳、串联下充分研讨——构建单元拓展的教材内容阅读体系。
(1)形成与单元主题相关的推荐书单
在三年级、四年级和五年级的语文教材中各选择2——3个单元作为基点,进行选择书目筛选组建成一个和教材配套的阅读体系,推荐阅读书目,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例如:
(2)依托教材“快乐读书吧”汇总形成整本书阅读推荐目录
三年级阅读童话和寓言,有《安徒生童话》、《稻草人》、《格林童话》、《中国古代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四年级阅读神话和科普读物,有《中国古代神话》、《希腊神话故事》、《世界神话传说》、《十万个为什么》、《看看我们的地球》、《灰尘的旅行》、《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等;五年级阅读民间故事和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有《中国民间故事》、《列那狐的故事》、《非洲民间故事》、《欧洲民间故事》、《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
(3)根据教材节选的经典书目,汇总经典阅读推荐书目
有长篇著作,如《呼兰河传》节选了《火烧云》、《祖父的园子》,《骆驼祥子》节选了《他像一棵挺脱的树》,《可爱的中国》节选了《清贫》等;有作品集或系列故事集,如宗介华同名散文集《带刺的朋友》节选了《带刺的朋友》,冯骥才的短篇小说集《俗世奇人》节选了《刷子李》;有单篇小说,如鲁迅的中篇小说《故乡》节选了《少年闰土》等。
(4)其余推荐书目
科幻小说、成语故事、各类历史、文化读物及传记,以及介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常识的普及性读物等。
3.三成策略——生成阅读兴趣提升策略
(1)注重科学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指导。
①利用写作背景,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讲到某一篇课文时,教师先向学生介绍其作者和写作背景,让学生对课文背后的故事产生兴趣,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这样学生在读完课文后就会产生意犹未尽的感受,继而在课后进行拓展阅读。当学生的阅读范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时,教师就可为学生挑选出整本书阅读书目,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如讲完五年级上册的《将相和》之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史记》里关于长平之战的部分,深化学生的思想及认知,扩大学生的阅读领域。在讲五年级下册《祖父的院子》一课时,充分利用阅读链接,引导学生从整体的历史背景去理解《祖父的院子》里面的美好是作者永远的回忆,而整篇小说《呼兰河传》却笼罩着浓浓的悲剧氛围,以此激发学生探索和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②传授阅读技巧,提高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水平。
教给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技巧。为了提高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着重从以下几点出发,传授给学生阅读技巧。
a.看封面,理信息。先让学生通过阅读封面、看清书名、作者等,让学生了解和书本有关的信息。
b.阅前言,初印象。指导学生阅读其前言,确保学生能较为系统地把握整本书的大致线索,在脑海中产生初步印象。
c.读回目,猜故事。教会学生通过目录来了解整本书所讲的内容,做到提炼并浓缩。在五年级下册名著导读单元,就有关于阅读长篇名著的方法提示:古代长篇小说多是章回体小说。这些作品里,一回或若干回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小故事,连起来就串成了一个长篇故事。读每一回的回目,只要看一下这些题目,就可以猜出这一回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d.精读、泛读相结合。教师让学生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把朗读和默读联系起来,能够在读懂书本内容的同时领悟其中的内涵,欣赏作者的语言特色,感受其思想、理念等。在读到简单的情节时,可以用泛读的方法很快地浏览。而当读到重要的情节时,或是看到令自己十分感兴趣的地方时,可以精细地品读,大声朗诵出来,还可以将其抄在纸上,反复咀嚼。这样就可加深阅读印象,提升阅读整本书的质量。
③订计划,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在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方法指导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制订出合理的阅读计划,保障学生有足够的阅读时间,并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当小学生阅读一整本书,尤其是较厚的一本书时,通常都会花费较长的时间。而小学生的注意力相对更难集中,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干扰,所以在阅读时可能会出现兴趣的转移而导致半途而废。对此,教师帮助小学生切实落实阅读计划,要求学生严格执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④师生共读,促成长。
教师和学生一起阅读同一本书,当学生表示出很难坚持下去时,教师便以身作则,给予鼓励。和学生积极沟通,交流阅读心得和感受。教师认真倾听学生的看法,当学生能勇敢表达时及时赞扬学生。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碰到疑难问题,教师在第一时间进行帮助和点拨,实现学生的正确阅读习惯培养。
(2)以活动促能力提升
①推广海量阅读,坚持经典诵读
学校鼓励教师进行课内外的海量阅读教学尝试,根据年龄特点,老师带领学生扎实学习《小古文100课》、《读历史学成语》等书籍,同时常年坚持经典诵读活动,精选《笠翁对韵》、《大学》、《论语》等篇目诵读,旨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打下了扎实的识字与阅读基础。
②建立阅读评价体系,完成摘抄赏析单
学生根据教师推荐书目清单或者自己的兴趣选择阅读书目,建立毛虫阅读卡制度,坚持每日阅读;每周完成一次摘抄赏析单,积累好词、佳句,书写感悟与收获。在阅读过程中,建立阅读评价体系,开展学生自评.师生互评.家长助评等多种形式的评价活动;每学期每班评选读书明星和书香家庭。这样的阅读指导策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然受到文化的熏染,同时与课内教学相辅相成,优化学习效果。
③深入文本阅读,读写相辅相成
教师指导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对自己感兴趣的书籍篇目进行深入阅读,同时坚持在中高年级写周记和循环日记,做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带读,锻炼学生思维,提高习作水平。鼓励学生进行阅读再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如四年级在讲现代诗歌时,鼓励学生自主创作诗歌《乡愁》、《夜半》、《繁星》、《热爱生命》、《春之声》、《春之景》等诗歌集。
④读书交流,分享成果
教师要组织学生定期进行读书交流活动,每学期每班至少召开两次读书交流会,学期中做好阅读推进工作,学期末做好阅读总结工作。在教师组织下,学生分享自己读书的收获、感悟,提出自己读书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在彼此交流中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推动整本书的班级共读。教师引导、归纳、串联整本书阅读策略,帮助学生习得阅读策略、提升阅读层次。
(3)形成整本书阅读指导的四类、八种基本课型。
四、参考文献
1.倪文锦、谢锡金:《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2.马玉琴:《浅析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年第4期。
3.来树花:《群文阅读模式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年第4期。
4.马成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研究》,《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年第4期。
5.吴晓萍:《小学语文高年级习作阅读教学策略初探》,《教师博览》,2022年第12期。
6.谌燕:《小学语文“阅读策略单元”教学设计——以《竹节人》一课为例》,《教师博览》,2022年第12期。
7.宋文芳:《关于小学语文趣味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年第4期。
8.蓝岚:《构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智慧化课堂的策略研究》,《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年第4期。
9.甄世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析》,《学周刊》,2022年第14期。
10.高加春:《比较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学周刊》,2022年第14期。(烟台市莱山区朱塂堡小学 王梦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