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警务站,满满安全感!
2025/02/17 11:20 来源:社区文化网 阅读:1.7万
社区文化网2月17日讯(刘美静) “你这熊孩子,下次要是再离家出走就别再回来了!”“我就不!凭什么我非得听你的?”
近日,在烟台高新公安分局科教基地警务站的警民速调室内,一对母女正在激烈争吵,孩子爸爸在一旁气得脸色通红。
民警孙英龙、辅警孙铭、人民调解员房岩桥,赶紧上前,把正在上头的一家三口分开,一对一各自安抚。
在6人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中,记者终于搞清了事情的原委:小姑娘今年14岁,正是叛逆的年纪,头一天晚上,因为不满意过年的衣服和妈妈吵了起来,甚至扬言“活着有什么意思!”而孩子父母在中海国际社区开了一家24小时营业的小吃店,两口子起早贪黑挣钱、非常辛苦,所以看到孩子为了一件衣服朝自己大吵大闹后,伤透了心。母女二人大吵一架,孩子摔门而出。
一直等到凌晨3:30,女孩还是没有回家,越想越害怕的孩子妈妈找到了小区对面的科教基地警务站,报警求助。
“孩子才14岁,又有轻生念头,于是我们立即联系市局,寻求技术手段帮助。”不久后,接警民警黄昌文接到了市局反馈的线索:女孩离家后一路往北,朝着海边方向去了!
此时,已是凌晨4点多,夜色正浓、寒冬意正料峭,女孩出门时连外套都没穿,民警们和妈妈一样地心急如焚。
黄昌文决定兵分两路一起出动:一路,派出警务站配备的无人机,利用热成像功能,顺着辖区海边,从空中寻找;另一路,黄昌文带着辅警徐宇、刘元丰,沿着女孩出走路线,从地面搜索。
“是不是这个孩子?”4时28分,警务站综合指挥室的大屏上,无人机传回的实时画面里,扫描出一个蹲在天琴湾附近沙滩上、蜷缩成一团的小身影,并提供了准确的经纬度。值班民警赶紧降低无人机高度,调转回高清摄像模式,孩子妈妈一看,非常激动:“是她!是她!”随后,黄昌文根据无人机的定位,立即带人去把孩子劝回了警务站。
但让所有人意外的是,见面后,女孩妈妈一巴掌拍了上去,本就情绪低落的孩子一下子又激动起来,坚决不和妈妈回家;而孩子妈妈又着急回去忙活,准备迎接早高峰,没办法,只能将女孩放在警务站,说等忙完早高峰再过来接,这才有了开头那一幕。
民警孙英龙、辅警孙铭、人民调解员房岩桥,都是烟台高新公安非常有经验的“警民速调员”,特别善于站在群众角度解决难题,而孙铭又是处理“情感类纠纷”的高手,所以在他们三个一起出马、耐心安抚后,10点多,孩子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一场“跌宕起伏”的家庭矛盾就这么无形中化解了。
这仅仅是高新公安“警民速调”工作开展以来的一个小小缩影。
从2024年4月,烟台高新公安分局在全市首创“警民速调”新模式后,“在职民警+退休民警(法官)+辅警人民调解员+律师+N”的全新组合,让大量进入警情渠道的繁杂矛盾纠纷,找到了解决处理的突破口。
尤其是2024年底,科教基地警务站的正式启用,将警民速调工作延伸到了最基层第一线,对周边社会治理、治安维稳的效果更加突出。
科教基地警务站对面、仅仅一路之隔的中海国际社区,是整个烟台市社区人口之“最”——人口规模接近三万,成为人车物流、科技流和警情、案件的集聚地。
为此,高新分局在市局党委和区工委管委全力支持下,充分调研论证,历时155天,建成688平米的科教基地警务站,于2024年12月22日正式启用,开启了以高新特色警务站撬动重点部位治安维稳、社会治理的崭新篇章。
警务站负责人战可勤说,警务站是社区治理的“多面手”,是区域联防的“分中心”,也是保障民生的“服务站”,除了案件由辖区银海海岸派出所无条件兜底外,其余业务都能办理,能真正做到全时勤务、全量接警、全速处置。
“我们科教基地警务站,科技含量非常高。”战可勤说,科技赋能,不但体现在智能安防系统,还有空中的警用无人机、地面上的警用机器人等“小助手”,帮助民辅警对周边区域的风险进行24小时管控,实实在在发挥着作用。
警务站内还设有24小时无人警局,提供户籍、交通管理等高频业务服务,同时设置了体验区,通过VR互动、情景模拟、视频演示等形式,让群众在游戏中接受安防教育。
“有求助能立即帮忙,每天还有警察24小时巡逻、值守,我们平时还能带孩子来体验VR,这个新警务站,让老百姓心里挺熨贴!”采访中,有位市民如是说。(通讯员: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