吒儿,爹娘的钱袋子不能碰!
2025/02/17 11:07 来源:社区文化网 阅读:1.1万
社区文化网2月17日讯(刘美静) “吒儿!毽子可以玩,钱袋子不能玩!”
随着大家防骗意识的逐渐增强,诈骗分子将魔爪伸向了孩童。“不要以为我小,其实我什么都知道”,手机、平板、电脑样样精通,老爸老妈的手机密码也不在话下。诈骗分子便由此,通过诱惑、威胁、恐吓等手段,诱使、逼迫孩子“窃”取父母钱财。
1、典型案例
辖区刘同学在家刷短视频时,被陌生人添加好友,并称做任务能赚钱。刘同学有些心动,便按照要求试探性给对方发了2元红包,随即收到了4元返利,之后刘同学又给对方发了20元红包,也立刻收到了40元返利……陆续几次之后,刘同学共获返利200余元。此时,对方称返利满50元即可领取一份礼物,刘同学已达到要求,更加深信不疑,便把家庭住址、姓名、电话等信息都发给了对方。对方又称礼物从香港到内地过海关需要缴纳保证金,刘同学便提出不要礼物,却遭到了对方拒绝,并恐吓道:如不缴纳保证金,便通知香港警方联合当地公安找到其家长,严重的还会坐牢,迫使刘同学使用家长手机继续操作,提供银行卡支付密码及付款码等,共计被骗2万余元。
2、案例分析
老师、家长请注意,诈骗分子利用孩子天性纯真、涉世未深等特点,进行诱导、恐吓类诈骗。 通常,此类诈骗主要通过以下三个关键步骤实施:
1.发布信息:诈骗分子事先通过各新媒体平台,与目标对象取得联系,发布赚钱信息让孩童体验“钱生钱”的快感。
2.恐吓威胁:诈骗分子利用孩童心智不成熟,用“拘留”“坐牢”“涉嫌违法犯罪”“抓走其父母”等词语进行恐吓、威胁,让其产生恐惧、慌张的心理。
3.诱导转账:诈骗分子通常会让孩童使用一部手机开启视频通话,然后操控其使用家长手机进行转账,或者指导其在家长手机下载远程操作软件,入侵账户。
3、警方提醒
针对此类诈骗,孩子们一定要牢记:
1.网络不轻信:不轻易添加陌生网友,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不随意填写个人信息及银行卡号(包括密码、验证码)等,不下载不明来源的APP,不扫描陌生人发来的二维码。
2.馅饼不能吃:面对网络中的返利、礼物诱惑等,要保持警惕,天上从不掉馅饼,天下也没有免费的午餐,事出反常必有妖,要争做求实、力行的好少年。
3.遇事不慌张:一旦遭遇有人以各种名义(包括报警、坐牢等威胁)要求执行转账、汇款操作时,务必立即中断通话,并及时告知父母,或拨打110报警求助。
同时,家长们也要做好以下几点,以便更好地帮助孩童远离诈骗!
1.保管好钱财账号。不要将手机银行、支付宝、微信等密码信息告知孩童,更不要轻易设置免密支付,以免受骗后遭遇大额转账汇款。
2.安排好上网时间。尽量避免孩童独自上网,或对重要应用设置安全锁、解绑银行卡等,避免其上当受骗。
3.清理垃圾信息。定期对孩童使用的电脑、平板、手机等电子产品进行检查,如若发现通过不明链接或陌生二维码下载的APP一律当场卸载。(通讯员:李欣)